划重点!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气象的内容都在这里

2021-02-24

  2月21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

  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7年对气象工作作出明确指示。

  全文中,明确提到“气象”二字,出现在第四部分↓↓↓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在第五部分,提到了应急管理工作↓↓↓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此外,有关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工作,也是气象部门长期参与或提供服务的。

  “三农”工作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中国气象局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近年来持续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2020年,气象部门全力做好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联合为9万余名跨区作业农机手提供夏收气象预警和预报信息服务;组织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病虫害发生发展防治气象服务,全年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9.7%;联合农业农村部完成第二批特色农业气象中心认定;实现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100%覆盖。

  据悉,2005年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智慧气象应用和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任务先后被写入其中。

  过往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气象工作的要求
  QQ截图20210224101222.jpg

  2005年:气象工作要加强对农业的服务。

  2006年: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7年: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2008年: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2009年: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主产区重点县(场)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

  2010年: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2011年:切实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2012年: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2013年: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014年: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2015年: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6年: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2017年: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2018年: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2019年: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2020年:加快智慧气象应用和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最新资讯

国内温度指数日益成熟 产业呼吁天气衍生品应用加速推进
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7月至8月,多地创下高温纪录。期货日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举行的2024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8月全国平均气温22.6℃,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15天,22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标准,浙江义乌(42.8℃)等18站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天气来袭,多地刷新纪录根据实测气象数据编制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显示,相比历史波动范围,近期相关地区基准城市的日
广东省夏季气温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系
  广东省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沿。2018年,广东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现货市场试点的省份;2019年,广东省推动大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间接参与市场;2020年,广东省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省总用电量的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广东省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机制,优化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的衔接,规则和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图一和图二分别显示了201
当极端天气影响电力市场,天气衍生品来了
2024年6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今年第一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正式启动2024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服务将持续到9月初。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能源供应安全深受影响。极端天气往往引发电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市场主体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有所增加。比如,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温导致多地电力市场现货价格居高不下。现货价格直接反映天气影响,同时又对中长期交易决策造成冲击,市场各方犹如海上的船只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推动。市场主体开始探索新的避险工具,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头“灰犀牛”。20
天韧科技收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感谢信
2023年,天韧科技与多家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售电公司、农业企业合作,在天气衍生品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捷报频传,多次开创行业先例,得到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褒奖与肯定。大连商品交易所得感谢信广东省“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及湖北省“农业保险+天气衍生品”项目启动会广东省“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2024年,我们将继续利用天韧科技的经验和技术,携手合作伙伴,在利用天气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首例天气衍生品成功问世
2023年7月31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广东分社等单位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国内首例“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成功举办。该产品由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会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产品开创性地引入温度场外期权,在国内首次尝试使用天气衍生品工具转移企业天气风险,不仅为保险+期货项目增添了新的模式,而且为国内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七号台风“木兰”来袭!台风保险助力恢复生产
今年第7号台风“木兰”来袭。面对台风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保险对农户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对于尚没有相应农业保险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种类,台风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

沪ICP备19018898号 Copyright © 2020, Created by Tensore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