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农业保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管理农业产业链风险的核心机制。农业保险不仅要全面渗透第一产业,业务覆盖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而且要着力开展创新,全面建设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风险管理机制,打造全方位的产品体系,为农业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应当看到,农业保险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来说,挑战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保险补贴向财政支持协同机制转型,二是从事后补偿向全风险管理转型,三是从一般保险向综合金融转型,四是从传统保险向数智化保险转型。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立足于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施策。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财政政策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农业风险管理专业体系,探索成立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风险应对机构;提升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整体效应,推进“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农产品期货”联动;推动农业保险数智化转型,探索建立以数智化能力为导向的保险机构服务能力评价和动态考评制度。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农业保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管理农业产业链风险的核心机制。在新发展格局中,农业保险将为农业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自2007年中央财政落实支持农业保险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围绕助力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任务,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以《农业保险条例》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渐成形,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不断优化。农业保险在承保标的种类、承保方式、保障程度、运作效率和规范发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及农业特点的发展道路。 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持续增长。2007年至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年均增速达17.13%。2020年保费收入814.93亿元,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农业保险在保障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保险金额达到4.13万亿元,1.89亿户次农户参保。2020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616.59亿元,惠及5181.86万农户户次,在非洲猪瘟及重大自然灾害方面,保障作用发挥明显,广大农业经营者的获得感增强。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保险试点开展,激发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补贴,全面启动了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从2007年至2020年,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年均增速达25.4%,2020年达到285.31亿元;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年均增速达26.5%,2020年达到318.20亿元。2020年财政部发起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大灾分摊机制,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服务机制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农业保险基层保险服务网点已达52余万个,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和95%以上的乡镇以及70%以上村域。推动“保、防、救、赔”结合,开展以人工增雨防雹和抗旱防灾为主的防灾减损工作,减少农民损失和强化保险赔付。 科技赋能不断加强。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保险渗透,探索了以遥感技术为内核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种植业精准承保理赔模式、以物联网、区块链、AI智能为内核的养殖险精准承保模式。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推动生物资产质押及确权数据管理,初步构建气象、农业专家及社会服务资源联动的为农服务数据生态。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影响,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工作全面推开。 行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发布三大主粮作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和行业示范性条款。制定一批农业保险业务规范,推出行业数据、服务及技术标准规范,守住市场行为底线。制定市场主体准入标准,总体秩序得到优化。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了包括商业性农业再保险、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和政策支持下的巨灾超赔机制等在内的农险大灾风险管理体系。 农业保险助推乡村振兴,在其中发挥了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管理农业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保险最初的试点品种是从三大主粮开始的,围绕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功能区和油料、糖料及棉花等生产保护区,不断“提标、扩面、增品”,从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到价格保险,从气象指数、价格指数到生长指数,从一般保险到保险+期货综合。截至2020年6月底,三大主粮作物大灾保险试点扩展至500个产粮大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在6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开展,通过提高保险金额,在覆盖主要粮食作物全部物化成本基础上,全面探索收入保险的实现形式,提升主粮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以奖代补”政策试点扩大到20个省60个特色农产品品类,目前新疆棉花、海南橡胶、广西糖料蔗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得到了更为全面有力的保险保障,逐步形成了“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以奖代补推动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2020年,育肥猪和能繁母猪保额分别提升到800元和1500元。同时保险机构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附加保额型保险产品,满足规模型生产主体的增加保障要求。积极落地小麦、玉米制种保险政策,强化对种业的保障程度。针对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区域,推广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为藏粮于地政策提供了可行的保障。积极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保险、农田道路工程险、农田灌溉断电责任险等试点,提高保险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风险补偿和管护水平。围绕农业新技术推广开展产量保险,加大对良种、配方施肥等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力度,有效提升科技兴农水平。 二是开展精准帮扶,助力脱贫攻坚。2016至2019年,农业保险累计为9840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30.38亿元,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将农业保险引入扶贫金融链条,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从“输血式”生存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减贫保”“脱贫保”“深贫保”“防贫保”等扶贫保险产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了精准的保险方案和优质保险服务。专门量身定制的“保险+期货”扶贫项目在为补偿农产品价格风险损失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村三个产业融合立足于农业资源,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依托, 以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 以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为前提,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动力,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 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保险全面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农业保险不仅要全面渗透第一产业,业务覆盖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而且要着力开展创新,全面建设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风险管理机制,打造全方位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为农业产业链稳定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收益稳定提供安全保障。 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保险面临发展机遇。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实施,各级政府将加大对主粮生产的支持,财政补贴与市场机制结合,将推动主粮保险产品形态升级,由成本保险向收入及完全物化成本保险转型。种业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科研及重大攻关项目、种子繁育推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对种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需求,为开展一系列基于种业损失、责任、成本、收益、质量、指数和权属等方面保险创新服务打开了市场空间。 特色农产品和养殖业保险面临发展机遇。在以奖代补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扶持下,按照农业部发布10类144种特色产品以及5类29特色产业,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体系将着重增品提标扩面,全面覆盖特色规模性农业产业,从成本、产量、收入、区域损失及指数类和保险+期货类产品等保险产品综合供给,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及食用农产品达标等持续开展保险服务创新。在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保险渗透力和力争做到保险全覆盖。养殖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猪及奶牛业,随着产业转型和食品溯源安全技术的进步,对保险产品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养殖业保险提标扩面。 园区综合保险面临发展机遇。围绕农产品优势集群地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的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定制化的“一业一园”保险方案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着眼园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复杂性、传导性以及产业的特殊性,承保加工企业及保险园区的财产、责任、人员、资金、物流及利损等一揽子保险,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和全价值链的全面保障需求十分旺盛。 农机保险面临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将创建3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0个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提升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等相关联的财产损失、责任等保险保障需求。 物流综合保险面临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将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升级,改造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提升与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相关的财产、工程、货运和责任相关保险业务需求。围绕农村电子商务,淘宝村等“数商兴农”领域衍生的新型保险需求,推动保险机构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开展涉农物流体系的风险管理,为构建农村新消费场景打造平台级服务提供更好的保障。 应当看到,农业保险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保险补贴向财政支持协同机制转型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全社会反哺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的引领作用。为了更加精准透明的扶持农业当中的高风险产业链,实现财政政策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协同是关键,面临着以下挑战:财政政策如何适应农业保险提标增品,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协调?如何适应以奖代补政策扩展,与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政策相协调?如何适应收入保险试点扩面,与物价稳定政策相协调? 从事后补偿向全风险管理转型的挑战。农业风险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周期性,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向食品安全问题转化、农业生产风险向产业链风险传导。仅由保险机制履行损失补偿功能,对农业产业链风险的运行和转移均难以控制。需要推动农业保险从重赔偿向全风险管理转型升级,面临着以下挑战:能否有效整合分散在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资源,综合应对农业产业链风险?能否采用从产业链出发的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让农业保险经营回归风险管理本源? 从一般保险向综合金融转型的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农业保险在综合金融中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农村征信系统尚不健全,制约农村信贷发展,如何妥善的把农业保险参保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协调?当前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的保险金额普遍较低,是全物化成本的38%左右,农民获得感不强,当前收入保险的试点范围较小,单靠传统农业保险机制难以解决,如何提高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联动性?总之,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整体效应有待优化。 从传统保险向数智化保险转型的挑战。一是农业保险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健全。财政、农业农村、保险监督管理、林业草原等部门以及保险机构的涉农数据和信息有待深度整合,参保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动态信息难以及时掌握。二是保险公司精准承保、精准理赔能力尚待强化,对标财险行业线上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农险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显著,对现代精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关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在新时期做好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加强财政政策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引导、监管、组织和考核等制度体系,建立责权分明,专业有效、公平公正的财政补贴体系,理顺监管和发展的机制体系;专门研究财政惠农支农政策的协同效应,以农业保险作为支持保障机制的基础方案予以综合改革;对重要农产品生产区调整补贴比例提高支持力度;针对性加大特色农产品补贴;加强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和区划,实现农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解决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精准高效发放问题;探索依托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户)创新养殖保险模式和财政支持方式联动协同机制,稳定肉蛋奶稳定供应等等。 建立农业风险管理专业协作体系。整合农业、气象、应急、民政、科研部门以及农村农业风险专业管理部门资源,探索成立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风险防范应对机构;将保险风险管理机制融入到农业农村全风险链管理体系中,引导农业保险从理赔向包括预防、监测、评估和应急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提升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整体效应。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发挥农业保险在综合金融中的基础作用,联动农业经营者的信用机制,在立足农业生产规律基础上,开展保险+银行联动,发挥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作用,把农户理赔诚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解决农户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开展保险+期货层面的创新,通过农产品价格保险和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及套期保值功能的有机结合,帮助农户有效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 推动农业保险数智化转型。一是加强农业保险信息共享。由当地大数据局牵头,逐步整合政府涉农部门以及保险机构的涉农数据和信息,探索建立与农业风险管理关联数据的产业化供给机制。二是建立以数智化能力为导向的保险机构服务能力评价和动态考评制度。鼓励保险机构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实现农业风险智能管理。 ■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