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河南农业:受灾面积1400多万亩,绝收面积160多万亩

2021-08-02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河南防汛救灾工作最新进展情况。据初步统计,7月16日以来,截至26日12时,农作物受灾面积972.1千公顷(1458.15万亩),成灾面积419.9千公顷(629.85万亩),绝收面积108.9千公顷(163.35万亩)。目前灾情正在进一步核查评估统计之中。


其中,短暂田间积水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积水时间较长的低洼地块和泄洪区的农作物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绝收。

1.jpg

对于此次暴雨带来的影响,记者对河南部分经销商进行了采访:

光山县书全农资批发部程书全表示,最近暴雨天气导致仓库30多吨肥料被淹。

太康县清集供销社第十七综合门市部张卫东表示,店里农资部分化肥被淹,此外当地农户的玉米、西瓜也受了灾。

另外,据了解,河南巩义、新乡卫辉、安阳内黄、鹤壁浚县等地受灾严重,村庄农田被淹比较多。

暴雨对农作物影响有多大?

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三个省区之一,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10的粮食。特大暴雨中的河南,农作物怎么样了?

小麦:河南地区冬小麦已于6月下旬收获完毕,对小麦收获影响较少,但是因为暴雨引发的雨水聚集可能浸泡仓库中的小麦,损害品质,可能会用作饲料。

玉米:目前河南地区主要的夏玉米处于拔节期,对肥料需求旺盛,根系较为发达,生长较快,是玉米植株生长的关键时期,短时间的水淹对玉米生长影响较为有限,长时间水淹会对玉米籽粒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强降雨逐步减弱,此外河南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下,对供应影响较为有限。

花生:河南地区花生产量占全国的30%,强降水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也是花生的主产区,需要后续关注积水情况和后续处理,花生怕涝不怕旱,长时间的泡水,对花生产量会有影响。

大豆:河南地区以夏大豆为主,当前处于出枝期,即将进入开花结荚期,此时的大豆对于温度更为敏感,随着降雨逐渐减少,短期的水淹对生长影响较小,但是需要注意田间排水。

针对此轮强降雨天气造成的农业灾害,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出台玉米、花生、豆类、蔬菜等不同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多种途径,快速宣传传达到基层一线,指导群众开展灾后恢复。各地也不等不靠,组织各类机械、一切力量,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及时疏通沟渠,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很多基层干部冒雨在一线指挥农业抗灾救灾。同时,会同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抗灾储备物资,保证灾后生产恢复需要。

7月21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会同财政厅紧急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救灾资金4000万元,支持农业生产救灾。下一步,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将重点抓紧抓好排除积水、强化田间管理、抢时补种改种、全面消毒防疫和尽快恢复畜禽生产工作。针对大雨过后农作物可能出现缺肥脱肥、病害加重等现象,指导农民及时施用速效氮肥、喷施叶面肥,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对泄洪区和严重低洼积水地块,组织农民抢抓农时,及早改种绿豆、速生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2.jpg

需改种地块,哪些作物可选种?

7月25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做好灾后作物改种的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对受灾地块要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农作物淹水3天以内,且能及时排完田间积水的地区,对产量影响较小,可不进行改种。对于受淹冲毁的农田或作物受淹超过3天,对产量影响较大,绝收地块,要及时进行改种;对因泥沙冲压一时难以恢复的地块,要尽快清除田间垃圾沙石,深翻耕地,因地制宜进行补种,力争做到不空田、不荒田。

对需要改种的地块,可因地、因田制宜,选择生育期短,经济价值高的秋杂粮作物,如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鲜食大豆、迷你薯等;也可选择生育期短,抗热耐涝能力强、抗病性好的速生蔬菜,如小白菜、菠菜、香草、苋菜、竹叶菜等;也可改良食用菌或超短生育期中药材。

改种农作物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做到以密补迟、以管补迟,提高改种补种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确保多种多收,弥补受灾损失。

农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助力灾后恢复生产

面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农业保险成为农户们降低损失的一道重要防线。到2020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815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之首。

农业保险主要包括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其保险标的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作物和养殖畜禽。目前,农业保险的部分险种被中国官方列入财政补贴范围,农民仅需自付较少保费就可以获得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

在受灾后,农户可根据自身投保情况及时向保险公司报险,要求保险公司到现场进行勘验、定损。如对保险公司定损数额有异议且经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农业保险赔偿范围目前一般只包含物化的生产成本,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地膜等投入,不包括人工和预期收益。而且,农业保险并非减产就赔付,一般减产达到一定幅度才能得到赔付。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新华社、河南日报、澎湃新闻等



最新资讯

国内温度指数日益成熟 产业呼吁天气衍生品应用加速推进
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7月至8月,多地创下高温纪录。期货日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举行的2024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8月全国平均气温22.6℃,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15天,22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标准,浙江义乌(42.8℃)等18站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天气来袭,多地刷新纪录根据实测气象数据编制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显示,相比历史波动范围,近期相关地区基准城市的日
广东省夏季气温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系
  广东省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沿。2018年,广东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现货市场试点的省份;2019年,广东省推动大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间接参与市场;2020年,广东省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省总用电量的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广东省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机制,优化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的衔接,规则和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图一和图二分别显示了201
当极端天气影响电力市场,天气衍生品来了
2024年6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今年第一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正式启动2024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服务将持续到9月初。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能源供应安全深受影响。极端天气往往引发电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市场主体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有所增加。比如,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温导致多地电力市场现货价格居高不下。现货价格直接反映天气影响,同时又对中长期交易决策造成冲击,市场各方犹如海上的船只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推动。市场主体开始探索新的避险工具,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头“灰犀牛”。20
天韧科技收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感谢信
2023年,天韧科技与多家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售电公司、农业企业合作,在天气衍生品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捷报频传,多次开创行业先例,得到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褒奖与肯定。大连商品交易所得感谢信广东省“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及湖北省“农业保险+天气衍生品”项目启动会广东省“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2024年,我们将继续利用天韧科技的经验和技术,携手合作伙伴,在利用天气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首例天气衍生品成功问世
2023年7月31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广东分社等单位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国内首例“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成功举办。该产品由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会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产品开创性地引入温度场外期权,在国内首次尝试使用天气衍生品工具转移企业天气风险,不仅为保险+期货项目增添了新的模式,而且为国内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七号台风“木兰”来袭!台风保险助力恢复生产
今年第7号台风“木兰”来袭。面对台风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保险对农户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对于尚没有相应农业保险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种类,台风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

沪ICP备19018898号 Copyright © 2020, Created by Tensore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