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亿到4000亿的跨越,农险将是非车发展的中流砥柱: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15%!

农险,农业保险,指导意见

2020-12-10

  农险增速稳定、盈利较好,保费增速39%,承保盈利178亿


  自2007年中央财政对实施补贴以来,农险保费从2006年的8.48亿增长至2020年的800亿+,年化复合增速达到39%。


  2010年-2019年,农险实现承保盈利178亿,利润率在4%左右,呈下降趋势。农业保险已经成为高赔付率、低费用率、薄利润率的可持续发展的非车大险类。


  一、农险:非车险盈利的支柱,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9年10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林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范围的通知》,多部委从政策层面相继对农险行业未来10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做了提纲挈领的规划。


  本文以《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为基础,结合行业现状,对农险未来高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 自2014年,保费增速稳定在20%左右


  2007年以来,农险的保费规模稳定增长,增速从2014年开始基本保持在20%的左右。


 1.jpg


  截止2020年10月末,农险的保费收入已超过2019年全年,达到了737亿,预计全年可达到800-850亿之间,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趋势,成为仅次于健康险的非车险第二大险种。


  如下图所示:


2.jpg


  2. 农险:近10年非车行业盈利的支柱!


  统计2010年-2019年非车各险种的盈利情况,10年中非车险实现盈利50亿,农险贡献了178亿的利润。


  3.jpg


  这意味着剔除农险后,非车险10年亏损128亿,年均亏损12.8亿,规模最大的健康险亏损145亿,非车板块的前两大险种,盈利能力泾渭分明。


  但是,从综合成本率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农险的盈利能力在逐步降低,2020年6月份,农险综合成本率为100.92%。


  4.jpg


  从费用和赔付的变动趋势来看,近10年综合费用率几乎保持不变,一直稳定在20%,但综合赔付率有上升趋势。


  农业保险已经成为高赔付率、低费用率、薄利润率的可持续发展的非车大险类!


  3. 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


5.jpg

  农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和中华联,2019年二者保费合计为396亿,TOP2的市场份额集中度达到60%,高于产险行业TOP2(人保与平安)54%的市场集中度6个百分点。


  从市场份额来看,有国企背景的同业优势比较明显。


  另外,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和国寿财的农险业务在各自非车板块的占比均高于20%,相应的综合费用率也较低;平安、大地、阳光和太平的占比均低于5%,综合费用率也较高。


  由此可见,农险对降低整体费用率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自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险实施补贴以来,经过政府与保险行业的共同推动,在兼顾效益和规模的基础上,农险已成为规模较大、增速稳定、风险可预见的价值型险种,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15%,农险保费目标4千亿


  未来10年,农险也将是非车板块确定性最高的险种,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


  1. 未来10年农险主旋律:高质量发展


  根据《关于加快农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农险的性质由“有政府补贴的商业保险”明确为“政策性农险”,重视程度大幅上升。


  而且,首次赋予了农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进农户收入稳定性、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推进扶贫攻坚的职责。


  因此,对于未来十年农险发展的主旋律,有三个判断:


  一是竞争格局将不会车险化 ,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是“农险坚持适度竞争原则”,预计农险将会维持相对较好的市场秩序;


  二是农险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合规运营标准将进一步提升,固定赔付率、虚构标的、虚假理赔、拖欠应收保费等乱象将会清理整治;


  三是政策性农险和商业险农险将共同发展,政策性农险是保障的基础,商业性农险是创新的源泉,通过农业科技的引入,推动我国农险市场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


  2. 农险“扩面、增品、提标”:2030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农险保费收入672亿,各级财政提供的保费补贴总共505亿,补贴比例为75.2%,且多年保持稳定。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41亿元,占整个补贴的47.7%,其余27.5%的补贴由各级省、市、县财政承担。


 6.jpg


  但补贴标的除了种植业保险标的和奶牛承保率较高之外,其他的林、牧、渔标的承保率较低,其他“地方特色产品”承保率更低。例如,玉米的承保率只有64.36%,生猪的承保率更低只有52.13%。


  因此,未来在“扩面、增品、提标”的政策指引下,保费规模将会进一步提升,根据《意见》的规划,到2030年农险总体发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美国农险保费占农业增加值大约5.4%(2017年)的标准计算,10年后我国农险的保费规模,最高可以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农险在保险公司,非车业务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会进一步凸显。


  即使是打一个折扣,比如达成2千亿,也能实现至少翻倍的增长。


  三、如何实现“小农险”向“大农险”跨越


  1. 农业生产相关的“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将逐步纳入保险服务范畴!


  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2.4万亿,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只有3.6万亿,风险保障占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9%。


  过去只强调“粮食安全”,所以,中央财政主要补贴的是粮、棉、油、糖作物,家畜家禽也只是注重猪和奶牛。


  7.jpg


  但是,《意见》中已经提到,要将“农机大棚、农房仓库等农业生产设施纳入保障范围”。


  因此,中央财政支持和补贴的保险标的种类必将扩展,农房、农机、仓储、农作物储存、运输等,将会是未来中央财政补贴可能逐步扩展到的范围。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将逐步纳入保险服务范畴,实现从“小农险”向“大农险”的跨越。


  2. 由成本保险,向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发展!


  收入保险发源于美国,从1996年开始逐步试点,2003年开始在全国普遍推广,截止到目前,美国超过80%的保费来自收入保险。


  收入保险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作为市场化工具,收入保险可以有效规避现行粮食价格制度的缺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二是收入保险分散转移了农业生产者面临的自然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程度可覆盖生产的物化成本和地租成本、人工成本和部分收益,相对于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和单一的产量、价格保险,对农民的风险保障程度更为全面。


  目前,我国也在逐步试点推广收入保险,参照《指导意见》未来收入保险,会逐渐替代既有的成本保险,成为市场的主流。


  四、科技助推农险创新,乡村产业发展蕴含新机会


  1. 科技成为推动农险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农险由“低保障、广覆盖”向“扩面、提标、增品”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科技的创新动力,未来科技会成为推动农险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目前,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已从面积测算、适宜区规划,发展到病虫害防治指导、产量预估等,已经可以为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全产业链数据支持和管理级服务,助力农业节本增效生产、高效精准管理。


  另外,地理信息技术已在种植险承保理赔环节开始了尝试和应用,对承保面积核实、重复投保校验等有较高的识别。


  基于人工智能的牲畜脸部和花纹识别技术也开始引入到养殖险承保理赔环节,“牛脸识别”等已经开始商业应用,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还能大大提高理赔效率,真正实现闪赔。


  2. 乡村产业发展与数字农村建设,蕴含巨大保险机会!


  未来五年,将是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数字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村经济将高速发展,尤其是农村数字经济领域。


  这将为农业农村保险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企业和“人太平”等老三家携自身的大数据等科技优势,在数字农村领域已深度布局。


  ①阿里依托阿里云农业大脑,为近2.6万农户和企业提供科学种养服务,AI技术覆盖农田、果园和牧场超过10万亩。


  ②京东自主研发并推出集成“神农大脑”+“神农物联网设(IoT)”+“神农系统(SaaS)”的智能养殖解决方案,独创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3D农业级摄像头等先进设备,打通养殖全产业链,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生产。


  ③传统保险公司以太保为例,2015年开启了农险经营数智化转型,打造了“e农险”数字化框架。


  2020年以“e农险”为依托,推出了科技服务农险全新品牌“e农险Fast”,集成了五大功能:


  一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应用试点的“风云鹰”;二是以瑞士B3I联盟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平台“农e链”;三是构建农业生产动态解析风险评分模型“农险分”;四是无人机遥感与人工智能融合打造的“慧眼”;五是融合人工智能与生物识别等技术打造的养殖标的智能辨识。


  五、五大方面,展望农险未来十年发展


  1. 战略上将农险确立为未来十年发展的核心领域!


  政府部门长期、稳定、持续的财政投入是农险发展根本逻辑,过去14年的发展历程已进行了充分验证,目前行业规模仅800亿,未来空间依旧巨大,至少有5倍的增长。


  因此,应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借农险资质开放的东风,在战略高度确立农险在非车领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资源投入、能力建设等方面配套相应的措施。


  2. 农险资质的放开,成为市场机遇!


  6月12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农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对经营农险业务的总公司和二级机构分别明确了不同的准入标准,对农险的发展规划、经营策略、组织架构、系统建设、风控体系、财务核算、巨灾管控、再保安排、基层网点、退出机制等均提出了要求。


  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应加快全国各地资质的获取,尽快完成全国布局。


  相关内容,参见《农险迎新规,两家公司要退出?涉及300+省级分公司,看农险经营的三大梯队!》


  3. 通过农险信息化平台,建立高效能的农险团队!


  农险的落地服务团队是保险公司竞争的关键要素。短期内,应强化地理信息系统、面部识别技术、无人机理赔查勘、地表监测等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长期,应通过搭建农险信息管理平台,推行农险数字化运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进行种植险风险的动态监控,利用AI面部识别、AI估重测长降低养殖险运营成本、控制理赔风险。


  4. 强化农险产品的定价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目前,农险行业费率的差异化很小,《意见》中明确未来将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尊重保险机构产品开发、精算定价、承保理赔等经营自主权。未来风险识别和产品创新能力将会是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一是要因地制,宜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自然灾害风险的险种。二是精准识别风险,形成广覆盖、差异化、个性化的农险产品体系。三是分省进行风险区划,从产品研发层面规避逆选择风险。


  此前,精算师协会刚颁布三大主粮成本保险(稻谷、小麦、玉米)31省338地市的分区费率,相关内容参见《农险“里程碑”,涉及31省338地市:摆脱“一省一费”,三大主粮成本保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发布!》


  5. 搭建风控体系、财务核算制度等,确保合规经营!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农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文件规定,建立农险大灾准备金制度,通过“比例+超赔”的结构合理安排再保险,增强抵御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确保公司的稳定、可持续经营。


  建立单独的农险财务核算制度,从财务口径对农险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列支、营收损益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风险把控,确保农险承保理赔列支合法合规,费用专款专用,成本归集准确。


  自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就此拉开了重农、强农、惠农宏伟篇章的序幕。2020年受新冠疫情、国际局势、猪瘟蝗灾、南方暴雨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农业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发挥分散风险的职能,积极拥抱农业保险,既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紧抓行业发展的良机,更是保证公司非车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行业能够保持战略定力,通过长期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来源:13个精算师


最新资讯

国内温度指数日益成熟 产业呼吁天气衍生品应用加速推进
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天气。7月至8月,多地创下高温纪录。期货日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举行的2024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8月全国平均气温22.6℃,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大部及重庆、四川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超过15天,226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标准,浙江义乌(42.8℃)等18站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天气来袭,多地刷新纪录根据实测气象数据编制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显示,相比历史波动范围,近期相关地区基准城市的日
广东省夏季气温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关系
  广东省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沿。2018年,广东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现货市场试点的省份;2019年,广东省推动大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间接参与市场;2020年,广东省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省总用电量的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广东省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机制,优化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的衔接,规则和机制的完善提高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增强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图一和图二分别显示了201
当极端天气影响电力市场,天气衍生品来了
2024年6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今年第一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正式启动2024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服务将持续到9月初。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能源供应安全深受影响。极端天气往往引发电力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市场主体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有所增加。比如,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高温导致多地电力市场现货价格居高不下。现货价格直接反映天气影响,同时又对中长期交易决策造成冲击,市场各方犹如海上的船只被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推动。市场主体开始探索新的避险工具,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头“灰犀牛”。20
天韧科技收到大连商品交易所感谢信
2023年,天韧科技与多家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售电公司、农业企业合作,在天气衍生品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捷报频传,多次开创行业先例,得到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褒奖与肯定。大连商品交易所得感谢信广东省“寒潮指数天气衍生品”及湖北省“农业保险+天气衍生品”项目启动会广东省“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2024年,我们将继续利用天韧科技的经验和技术,携手合作伙伴,在利用天气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首例天气衍生品成功问世
2023年7月31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华社广东分社等单位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国内首例“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发布会成功举办。该产品由天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会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产品开创性地引入温度场外期权,在国内首次尝试使用天气衍生品工具转移企业天气风险,不仅为保险+期货项目增添了新的模式,而且为国内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七号台风“木兰”来袭!台风保险助力恢复生产
今年第7号台风“木兰”来袭。面对台风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保险对农户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对于尚没有相应农业保险产品的种植或养殖种类,台风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解决方案。

沪ICP备19018898号 Copyright © 2020, Created by Tensore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