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精神,中央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更加优化,继续推进以减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溯及源头,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供给侧,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撬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局,这将对农业保险提出很高的要求。
农业保险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改革推动,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让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通过农业保险科技创新应用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供给侧改革,并可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中面临的各种违规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各个农业保险公司在利用遥感技术实现“承保、验标、查勘、定损”上发展迅速,传统农业保险行业升级步伐加快,有效推动河南省农业保险新旧动能转换,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农业农村不仅自身孕育着供给侧改革的巨大能量,还释放出消费端改革的巨大需求。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实际上生产的方式都是在改变的,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并对市场占有率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农业保险面临着以下形势上的改变:
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风险管理需求不相适应。农业保险对保户来讲,也是供给侧,保户有保险需求,我们提供产品进行保险。现在这个需求改变了,总体来看,主要形势已经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农业保险的属性暂时无法定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作物种类上的补贴在不断调整,发展基础不扎实,服务重点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保险对小规模农户经营的风险管理作用有限。我国农业保险对规模经营农户的风险管理和收入支持作用较大,因为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对于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经营农户来说,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并不明显,因为他们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较低,赔偿金额占收入的比例也较低。因此,对绝大多数小农户来说,参保预期收益和参保意愿都不高。
农业保险服务发展动力的改变。财政支持存在“漏出效应”,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农户的收入支持作用有限。农业保险模式也应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财政补贴的单核驱动模式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农户参保意识增强的多核驱动模式转变。以后,农业现代化的主体都会具有市场意识和强烈的风险意识,农业保险必须由财政补贴向农户自发的方向转变。
现代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释放出强烈持久的农业保险需求,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阶段。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投入大、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高,同样风险对现代农业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传统农业。因此,越是发展现代农业,越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农业风险防范和管控,越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政策工具,提高风险保障能力和水平。保险公司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措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农业保险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应对国家及地方对政策型农业保险的调整,引导尽早发展一般商业性农业保险。促进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技术与农业保险融合,启动实施“空间信息+大数据+农业保险”商业模式,用空间信息大数据技术解决农业保险投保主体分散、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查勘定损程序复杂等难题。2017年5月份,正值成熟期的小麦发生大面积倒伏,安阳、鹤壁、新乡、开封、许昌、漯河等地市受灾严重。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中原农业保险、中国平安(农业保险)与云保科技公司合作,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和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进行灾害评估、受灾面积精确认定等工作,以“遥感技术+农业专家”的模式开展大灾理赔工作,保证科学准确,实现了“按图查勘、按图理赔、查勘到户、定损到户”的新模式。
新动能创新技术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品种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险种现代化,采用“空、天、地、星”立体化大数据的监测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实时灾害风险图谱”,从传统单一的基本风险保障向产量保险、收入保险、价格保险和指数保险等加快转变。通过遥感手段将损害程度指数化,即不以实际损失而是以区域平均产量、降雨量、气温、卫星遥感等参数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和赔付机制,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中面临的各种违规问题。同时,实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标的制宜、因参保主体制宜、分级分档的农业保险品种结构,使险种更加适应参保主体的需要。2010年10月,中国人保开封市分公司、北京市分公司研发“价格指数保险”产品并在兰考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通过其规模化种植的玉米有效规避了价格季节性下跌的风险。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农民按照合同约定获得差额赔偿,真正实现“粮贱不再伤农”。
通过新动能扩大农业保险承保范围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业保险公司承保的过程中,2018年,中国人保河南省分公司、平安保险(农业保险)分别建立了“空间标的数据库”,实现了针对承保大户的空间信息入库。通过此平台的建立,可快速定位投保区域,将农业标的地理信息与投保业务数据关联起来,形成保险标的信息,实现对标的数据、图像的导出和成果处理工作。同时对疑似重复投保的地块标的信息进行核对校验,现实了“按图承保、按图验标”,有效扩大了农业保险承保覆盖面、覆盖范围、承保精度和市场竞争力。出险后,通过遥感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保险公司快速确定标的受灾损失程度,科学定位不同灾害等级的分布区域,提供可视化灾情分析图,叠加投保地理信息数据,及时掌握理赔风险。
遥感大数据支撑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既要改造提升农业保险传统动能,又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河南省农业保险行业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的发展模式,“粗放型”少了,“精细化”程度提高了。在农业保险应用中,通过持续积累各种遥感数据、无人机航空数据、地形地貌信息、作物类型信息、承保标的基础地理信息。采用农田信息监测,从空中观察作物发现灌溉问题、土壤问题、虫害和菌害;监测农作物健康问题,包括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识别田地中早期作物的产量潜力、营养水平、长势和密度;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作物频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开展过灾害评估工作,以降低农业承保风险成本,建立一个健全完善、健康持续的农业保险综合支撑体系,帮助农户实现“旱涝保收”,形成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和辅助决策的信息资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新动能推进农业保险社会化“防灾减灾”服务。在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主体类型增多、利益纠纷矛盾多发、保险诉求多元复杂的情况下,引入农业保险社会化“防灾减损”服务势在必行。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不仅要做到灾前的预防,灾后的教育和赔偿,更要做主动式防灾减损,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
农业保险是避免自然风险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深地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實施,农业新经济将加快成长,通过遥感新动能改变农业保险及农业产业结构,将有力推动河南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农业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抢占农业保险覆盖面及农业保险发展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原有保险政策与农业风险管理新需求出现了不匹配,对“三农”的支持效果有所弱化。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要紧紧围绕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建设和农民稳收增收的需求变化,进一步扩充内涵、提标扩面、优化服务结构,强化农业保险与现代农业的关联度、紧密度和支持黏度,全面提升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